 |
|
 |
|
|
|
|
|
|
|
基本認識 |
|
|
對一些動作不太靈活的小朋友,我們常會形容他們「論盡」、「笨手笨腳」。這些兒童走路時會欠靈活,部份更會常常碰撞到周圍物件或者絆倒,弄致身體經常有瘀傷。在體育課時,動作表現不靈巧;在掌握一些基礎動作,如雙腳跳躍、單腳跳躍及單腿平衡時會不及朋輩。而在處理日常生活細節,如執書包、進食、綁鞋帶及扣鈕時都會出現混亂及困難的情況。一般而言,大部份小朋友只要稍加提醒、鼓勵和協助,便可將問題改善,但若經過長時間仍未能解決問題的話,便要留意兒童是否患有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了。 |
|
|
|
患有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的孩子,外貌與智能可能無異於一般兒童,但他們在動作協調機能上明顯較同齡兒童為弱,大小肌肉發展亦較同齡兒童為慢。此障礙的成因未明,但並非因智力問題或腦部受損所引致。由於他們身不由己,故在學習、社交或日常生活上均遇上不少困難及挫敗,因此亦導致不少情緒問題。 |
|
|
|
|
|
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的表徵 |
|
|
體能方面 |
|
|
|
|
|
|
|
|
|
學習方面 |
|
|
|
|
|
自理方面 |
|
|
|
這些表徵在小學階段會變得較為明顯;而患有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的兒童,因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不斷遇上挫敗,會容易哭及發脾氣,亦導致自信心不足;為掩飾自己的弱點,會借故逃避嘗試新事物或做一些他們認為困難的事,以及逃避與同齡兒童玩體能活動及集體遊戲,因此較喜歡與比自己年幼的兒童玩耍。 |
|
研究顯示,此障礙並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消失,但經過訓練後,兒童在熟悉的體能活動和日常生活上,會有明顯的改善。 |
|
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的詳細診斷準則如下( DSM-IV )( APA , 1994 )(中文譯本根據孔繁錦、孔繁鐘, 1996 ): |
|
發展性協調障礙(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) |
A. 此人需運動協調的日常活動,表現顯著低於其生理年齡及測量所得智能預期應有的水準。這可表現於達到運動里程碑(如:走、爬、坐)的顯著延遲、拿不牢東西而掉落、做事笨拙、運動競賽表現差或書法不佳。 |
B. 準則 A 之障礙顯著妨害其學業成就或日常生活的活動 |
C. 此障礙並非一種一般性醫學狀況(如:腦性麻痺、半癱或肌肉失養症「 Muscular Dystrophy 」)所造成,也不符合一種廣泛性發展疾病的診斷準則。 |
D. 若有智能不足,此運動困難也遠超過其通常影響所及。 |
|
發病率 |
約有 6-10% 年齡由 6 至 12 歲的兒童患有 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 。而 100 個患有此障礙的兒童當中,約有 20-50 個同時患有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或讀寫障礙。而他們亦有機會同時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。 |
|
在香港的研究中,於 2004 年被診斷為 「發展性協調障礙」 的兒童當中,約有 1/3 有大肌肉協調的問題,有 1/3 有小肌肉協調的問題,而其餘的兩種問題皆共同擁有;而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為 3-4 : 1 。而當中約有 3 成同時患有讀寫障礙及 4 成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的問題。( Child Assessment Service , 2007 ) |
|
成因 |
成因未明,早產或體重較輕的嬰兒機會率較一般孩童高,亦不排除有遺傳的可能性。 |
|
請於左方選擇有關 常見障礙 的資料。 |